西安市举办爱耳日主题公益活动 科技与爱为听障群体开启“有声”未来
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当天,由西安市残联主办的“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主题公益活动在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举办。在这里,科技与温情交织,为听障群体点亮希望之光,也奏响了关注听力健康的强音。
听障孩子展示自信
活动现场,市第二聋哑学校的学生孩子们带来了舞蹈《祈望》和《少年有志》。他们用灵动的舞姿,仿佛在无声世界里诉说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抬手、转身、跳跃,每一个动作都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他们努力克服听力障碍,通过观察老师的手势、感受节奏的震动,将舞蹈的韵律完美呈现。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职中组学生小林(化名)带来的诗朗诵《将进酒》更是气势磅礴。有了助听器的帮助,再加上多年的康复练习,小林已经几乎能和健全孩子一样说话,它真挚的情感和有力的表达,演绎出了李白的豪迈情怀,现场掌声雷动。
科技助听 听见美好
科技助听产品展示区成为当天活动的焦点。技术人员介绍了当下多种形式的听力干预手段以及适应人群,向前来咨询的家长提供演示与试戴。
在一家助听器企业展位前,几款小巧隐形的助听器吸引了众多目光,工作人员拿起模型,细致讲解:“这款助听器采用了最新的降噪技术,即使在嘈杂环境中,也能精准捕捉声音,为使用者还原清晰的听觉世界。”销售代表李峥嵘告诉记者,该品牌助听器的价格从几千元到四五万元不等,除了有听力障碍的孩子,越来越多听力下降的老年人也开始借助助听器,重返声音清晰的世界。
在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展台前,技术人员正在用仪器对6岁的可可(化名)头部进行扫描。与此同时,一旁的电脑屏幕上,可可头部的3D模型逐渐完整。企业创始人王晶告诉记者,可可患有小耳症,这是一种先天性耳廓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对孩子的听力和心理造成影响。
“这次爱耳日活动我们对这里有需要的孩子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方案,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义耳,不仅形态逼真,而且佩戴舒适,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外观,帮助他们重拾自信。”王晶说。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多个贴心的服务区域。来自西京医院、市儿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专家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听力检测、耳道检查及健康咨询。针对儿童听力障碍等常见问题,专家们耐心解答疑问,并给出个性化防护建议。
亲子“无声对话”游戏区域,家长和孩子通过手语、文字、绘画交流,体验听障人群交流困境,提升构建无障碍交流环境意识。
政策支持助力残障孩子康复
据了解,西安市现有持证残疾人22.3万人,其中听力残疾人占比达到11.08%,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七成。近年来年轻人由于用耳习惯不当、环境噪音污染等因素造成听力损失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关注听力健康,推动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耳和听力保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西安市高度重视残疾人康复工作,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健康西安大局,统筹推进。特别是针对听障少年儿童,西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提供了人工耳蜗、助听器验配、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同时为家长提供康复指导。实现了发现一例、救助一例。近三年来累计安装人工耳蜗92台,适配助听器3198台,为971名听障少年儿童提供听力言语康复服务。根据追踪回访,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康复率达95%以上,只要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都可以很好地融入普幼普小,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去生活。
西安市残联副理事长何永国说,随着高科技浪潮的来袭,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残疾人的生活。目前,中国残联正在推进科技助残,西安作为全国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将积极探索西安科技助残体制机制和路径方法,力争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加快科技赋能残疾人事业的步伐,为每一位残疾人朋友创造更加平等、包容、充满活力的美好生活。
文/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