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绘本故事生动起来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 李 蕾
以前,自己从来没有认为讲故事也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直到拿到分享阅读后,这薄薄的几页书却让我感觉到无从下手。记得第一次在晨检的时候讲那本“荡秋千”的故事书,半个小时的晨检我竟然5分钟就讲完了,先姑且不说家长和孩子的感受,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无地自容。后来听了柳老师的一节“熊熊”的分享阅读课后,我才明白原来“讲故事”也能如此的生动。
我们都知道,一本好的儿童读物应具备“三性”,包括:儿童性、文学性、功能性。既然它具有这三性,那么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如何的将其融会贯通,做到不刻意却又面面俱到呢?以《熊熊》这本书为例,这本书其实就是讲一个小朋友给自己心爱的玩具熊画画的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只有短短的6页内容。这6页内容老师如何将其串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并在故事中让孩子们学习面部器官的名称以及各种颜色,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首先,柳老师充分的考虑到了这本儿童读物的“儿童性”,并结合了我们孩子自身的特点创设了一个“我给心爱的熊熊画画”的情境。刚开始,她没有直接让学生从书本开始,而是选取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熊玩偶,玩偶的出现本身就提起孩子的兴趣,随后她告诉学生,自己要为心爱的玩具画张画,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然后她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语言以及有趣的动作将给玩具画画这一场景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在“表演这一故事”的过程中,她适时的向孩子抛出问题引导孩子来探索答案,即便答案不正确,她也并不立即否认,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对比来找寻答案。整个过程中,她用的最多的语言不是“对、不对”,而是“你觉得呢?好像不太一样,你再想想。你再看一看。”等。同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她充分的利用了孩子“泛灵论”这一特点,通过自己和玩具的对话来教会孩子如何自己玩耍,如何自言自语。“情境再现”这一方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将书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孩子理解书本内容。当柳老师“表演完故事”后,孩子们已经可以将书本上需要学习到的内容大概掌握了,这个时候,柳老师告诉孩子们:“有一位小朋友她也有一个心爱的玩具熊,她也想给自己的玩具画一张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是怎么画的。”有了前边情境的创设,孩子就能很好的理解书本上给玩具画画的过程,在通过“指读”书本进行巩固,一本简单的6页故事书也就变的生动有趣起来,孩子也能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有了这一次的听课经历,我在讲《毛毛虫散步》这本书的时候就借鉴了这种情境再现的方法。这本书讲的是一只毛毛虫在散步的过程中遇到了另外的几只昆虫的故事。孩子们需要在故事中习得其它昆虫的名字以及它们的数量。我首先选取了一个色彩鲜艳的很可爱的毛毛虫,创设出一条毛毛虫散步的情境,它在散步过程中碰到了小白兔、大马、猴子等这些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小动物,让孩子们先理解什么是散步、碰到,然后通过唱歌、动作、角色扮演这些形式将这个情境表演出来,让孩子们在保持兴趣的前提下理解这个场景,然后再切入书本进行巩固。
虽然毛毛虫散步这个故事我讲的还是不够娴熟,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比较罗嗦,但是相较于第一次的《荡秋千》还是要好很多,似乎自己眼前突然打开了一扇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明白讲故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死”的书本也可以“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