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西安教育沉疴 医治得怎么样?(转载)
最近,校园又热闹起来了。孩子们像春天的蝴蝶,终于回到了校园花海。但西安教育这个话题,老生长谈,却长叹...
在《扁鹊见蔡桓公》里,有这样一段名句: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如果把西安的教育沉疴,比作生病的蔡桓公,一点儿都不为过。多次通报批评、公办民办失衡、优质资源稀缺,以及五大名校构筑的利益联盟,铁桶一壁。无论从哪一环节入手医治,都是碰谁的利益谁疼,谁去碰谁就得背负里里外外的指摘。
不黑不吹,从大学区的推广,到教师、校长的轮岗,在众议纷纭的背后,是西安有关方面曾经的难言之苦:不是不想整治,只是无从下手,或者确切地说,不敢下手。
蔡桓公如此,扁鹊尚可逃秦;但西安教育如此,却不能甩手,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但要医治这样的沉疴,既要心细、隐忍,更要气正、胆大。非“快、准、稳、狠”,不可!
2019年9月,在经过缜密的调研和重新布局后,西安启动了力破教育沉疴的“三年行动计划”。那么,半年时间里,西安教育,有什么起色呢?
不止于疫情之后的重启...
戴着口罩上课,单人单桌就餐……4月7日,西安市初三和中职学校毕业班的10.48万学生正式开学复课,沉寂多日的校园再现琅琅读书声。仿佛这个城市,都瞬时年轻了起来。
但比起校园书声的重启,市民们其实更希望的是西安教育的重启,且更新升级。急民之所急,不妨从半年前的那一帧画面说起。
还记得那是秋水高阳的日子,西安终于迎来了新书记王浩的到任。市民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和这位备受期待的新书记拉家常,聊烦心事。在经过调研之后,王浩发声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认真研究解决市民群众在教育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很快,2019年10月10日,《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发布。从由来已久的人、地、钱三个方面,硬碰硬,下茬儿解决。
履新第一事,教育挂心头。西安,碰了最不容易的那块疮。沉疴已久,到底病灶在哪里?
根据以往的调查,大概有此主要症结:
其一,学校规划建设不到位。按1500户配建一个幼儿园、3000户配建一个小学的要求,中心城区和几个开发区欠账较多,造成了学位供给不足,多次出现因上学问题带来的上访。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优。相比较而言,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碑林、雁塔、高新区域,未央、灞桥、莲湖较少,郊区郊县就更少了。
其二,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其实,这也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均衡导致的连锁反应。接受不到充足的优质资源,只好在外面“补充营养”,而在此环节中,不乏有培训机构不断和名校点考、奥数班等相互挂钩利益,甚至已经“无缝对接”,家长们像韭菜一样再被“割第二茬儿”。
其三,制度设计的问题。2012一2017年实行民办初中招生入学"528"考试,初衷是想教育公平,只是手段用的欠妥。本来想为民办初中掐尖招生提供了貌似合规合法的平台,却加剧民办从生源上甩公办几条街、造成民强公弱的制度利器、重器,也是带来培训机构恶性发展和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因素。“这种制度设计可以说影响极大,不仅违背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也是造成民强公弱、择校热、教育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有教育系统内部人员直言不讳地指出弊病。
但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的矛盾点,就在人、地、钱三个方面,即教师和生源、教育用地、教育投入。而这些问题,在一度时期的“唯GDP”政绩观里,想要破釜沉舟,收效甚微,也不难理解。“土地比较紧张,批给谁,就很关键。给开发商?给公办教育?谁产生GDP?寸土寸金啊!”甚至,也曾有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一个地区的民办教育所占的比重过大的话,说明了政府责任的缺失,政府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而更有一些新区,将诟病已深的某些所谓名校,开设分校作为“纳税大户”,甚至“政绩工程”。
西安教育,不是被诟病一天两天,治疗举措也并非只出台了一条两条。只是,确认过不是对的眼神,没有从根儿上下气力,再努力,也是杯水车薪。
对的时间,去做对的事,这是小青年们说的“正确爱情”,其实之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又何尝不是?
2019年10月,《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发布,要在三年时间里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满足新增学位刚性需求;设立2亿~4亿元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励资金,每年对200所办学水平提升成效明显的学校给予奖励;市级“名校+”联合体内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招聘方案和招聘结果报市、区县教育和人社部门核准;市级设立三年不低于50亿元的学校建设专项奖补资金,给予区县、开发区差异化奖补……
实际上,瞄准的就是“人、地、钱”,这三个病原体。
沉疴猛药,在“抢人大战”、“大城觉醒”的新时间节点,尤其是能者、勇者、实干者上的干事环境下,以及政绩观被纠偏后,市民们对新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抱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盼。
那么,收效如何呢?
半年,搬开了哪些山?
近日,西安10.48万学生回到了校园。而距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刚好过去了半年。
据西安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姜建春介绍:西安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565所,在校学生107.23万人,专任教师6.62万人。全市按照“建一所、优一所”的思路,在三个学年内(即到2022年秋季入学前),计划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预计总投资约500亿元。通过建设一流的校园硬环境和“名校”+“新校”的全面提升,实现每一所新建学校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特别要提出的是,三年行动计划首学年校建项目加速推进。今秋投运的170所校建项目已竣工49所,封顶80所,主体施工33所,基础施工8所。其中新建123所,属历年最多。
抛开官方发布的有关发展成效的数据,坊叔跟着学生们走进了校园,实地探访。目之所及,除了回望曾经青春年少的感慨,更有对新举措实施成效的感叹......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要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满足新增学位刚性需求,以此改善教育基础投入的不足,加快提升公办质量。数据显示:在确定重点提升的202所公办学校按“一校一策”提升方案稳步推进,其中涉及硬件提升项目121所,目前已开工56所,重点提升的33所公办初中改提项目已全部开工。
89中,是西安的老牌公办学校了。作为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在这次的行动计划中,西安市加大了对其的基础投资。据校长吕高愿介绍,89中大华分校整体工程将于5月26日完工,整个建设工期不足2年,也是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首个建成的学校,今年9月该校将首批招收高一6个班300名新生。“学校未来的建设目标是完全的高中形式,未来将有24个班1200名学生,从办学模式上是委托89中管理,充分发挥89中名校优质资源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吕高愿表示,“根据新城区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学校有了用人自主权,学校就能以此激励教职工工作热情,激发办学活力。”
壮大优质公办院校的阵营,是解决教育资源失衡的第一手棋。除了89中。截止目前,西安市高新区50所新建学校已建成11所、27所已经封顶、12所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新城区5所公办初中质量提升项目全部开工;今年秋季,长安区20所新建、扩建学校将建成投用并招生,新增学位总数9845个......
基础硬件是前提,那是用钱解决的问题。但,教师和生源的失衡,却得破开机制的梗阻。为此,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名校 ”联合体内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等举措,用以破除“人”之难题。
西安市第92中学建校四十余年,因为地处道北地区,周围发展较为缓慢。2016年,该校开始整体重建,但2019年开始恢复招生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招生不畅,2019年仅招生41人,现全校只有121名学生。行动实施半年后,该校硬件设施已大为改观,今年3月20日,89中学教育集团对该校进行了托管,从今年9月开始,92中将与89中集团在招生、教学管理、教师绩效发放等方面同频共振,该校计划招生200名初一新生,计划三年招满600人。
均衡教育资源,绝非只从原来的基数上排列组合。西安在前所未有的改变原来的格局之时,同时又进一步加大优质公办的基盘。从教育人事改革入手,直面问题。据坊叔了解,组织、编制、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印发了“区(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教育编制周转池”等文件,积极推进核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招录公办教师21000多名,今年计划招录7683名。力度之大,可谓历史之最。
为了解决学位规划、教育用地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由西安市委教育领导小组分别给各区县党委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移交任务清单,督促落实学位保障、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王书记指示市上分管领导和市教育局、资源规划局赴雁塔区大寨路区域找地补建学校,最终硬是从两个企业名下找到两块建校用地,用以解决该区域学校规划不足、学位供给严重不足的历史欠账。”知情人不无感慨地说。
扩数量,提质量。这是一个X和Y的双轴,唯有同时延展,才能画出西安教育的新象限来。
宏观来看,其实西安并不缺优质教育力量,甚至是造人才的一个摇篮。但为什么上学难,上学贵?不仅仅是因为优质资源过于集中,更在于所形成的那几个优质中心,并未发挥引渡作用,反而越发虹吸了其他学校。如何让优质资源从“垒高”,向“铺开”走?从解绑公办院校的手脚,简政放权,引入活力入手,尤其是创新教育方式,很重要。
目前,全市已组建市级和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904个,惠及学生97万人,充分运用兼并融合、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等四种紧凑型“名校+”模式,使“+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高新一中“名校+”联合体总校长、高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王淑芳,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对学生来说这种改变是一件大好事,对老师和青年干部来说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几位干部和20多位老师是高新一中派来的,三年行动计划给了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而且,跟高新一中办学模式相同,二中也开设了170多种校本课程,包括厨艺、农场、机器人等各种课程,学生需有修够相应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另外,“名校+”工程推进半年时间以来,高新八小也已经获得各级各类荣誉近10项,同时还成为高新区首家被授牌的“钱学森实验班”公办学校。
可以说,近半年来《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19年全省群众满意度调查显示,社会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对西安教育的满意度分别较2018年提升了12.76和3.4个百分点。
未来,还需不畏浮“云”
书山有路“云”为径!这恐怕是疫情给全世界教育系统上的一课,我们从未如此近距离的感知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电波。
事实上,在《三年行动计划》里,西安市早有布局:到2021年,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建立西安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和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应用。”“创建网络空间学习应用示范学校150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120所、中小学幼儿园智慧校园120所、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室600个,上线优质资源270万件,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课堂共享。”
那些曾经被利益微妙堆积起来的“壁垒”,在“机制”的改革里是那般举步维艰,而技术革新的到来,或许能一招破解“教育资源失衡”的难题。
在疫情防控期间,西安教育以一朵“云”的形式酝酿着多样态的花蕾。西安市市级网课平台作用凸显,浏览量达4亿次,不仅免费保障了全市百万多学生"停课不停学",还免费服务了陕西及武汉部分学生。
自2月10日起,航天一中“网络云课堂”顺利进行,“主播”老师们和“粉丝”学生们双双上线。课堂上每位任课老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自觉利用下午自修时间完成作业。3月3日20:00,航天一中 “战‘疫’课堂,抗疫一线专家公益‘云讲坛’”暨航天一中“‘飞天大讲坛’‘疫’启育人”主题教育活动亮相“云端”。直播收视30多万人次。据航天一中常务副校长、法定代表人徐雄介绍,疫情期间,利用网络,航天一中形成了双师课堂、混合式教学、重视互动生成和云教研、云讲座、云公开课、云名师教研员把脉课堂等教学教研特色,努力打造“在线好课堂”,努力探索抗疫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可行之路。
在居家学习的那段时日,音乐、体育锻炼、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课堂,被云连接,给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开启了新连接通道的同时,也为西安教育系统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其实,说到底,三年行动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是为了将优质资源共享到每一个孩子身上。有学上,也要上好学。
当然,关于信息化教育的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尚不完全成熟。但借“云梯”爬升西安教育的这座大山,指日可待,这毋庸置疑。
城区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教学质量的提升,尚可行“云”流水,只待时日。但作为二元结构已久的城乡差异,又如何缩小?乡村薄弱环节,又何时得以坐看“云”起?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在全国网课开播的时候,一些偏远地区、贫困学生,无法用得上网络。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鸿沟,不由令人忧虑。
对此,《三年行动计划》也是画满了重点。“扎实提高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质量”;“加快改善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打造一批城市优质学校和乡村温馨校园”;“完善区县政府对口帮扶、城乡学校对口帮带工作机制,优质学校每学年到薄弱学校、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教师的数量不低于6000”;加强信息化资源配置,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用效益,实现网络同步课堂、名师公益优课、云教研在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常态化使用”......
从最新公布的成果来看,也是值得欣慰。周至县委书记杨向喜表示,正在探索实施教师“县管校聘”、职称“评聘分离”机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2019年优质学校到相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交流轮岗248人,今后每学年不低于200人。
鄠邑区区委书记范九利表示,今年鄠县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对7所重点学校校长实行公开竞聘;赋予校长考核权、用人权,对考评优秀等次的学校绩效奖励提升25%,打破了绩效工资“大锅饭”,树立正向激励;拟定“区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方案,正在确定改革试点学校。
半年前,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同时,西安教育大会召开。市委书记王浩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突出重点难点,直面短板差距,按照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属地管理、权责统一,强力推动、稳妥操作的要求,抓好《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实,全面加快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步伐。”
半年已过,再观西安教育,完全可以给一个大方的评价:机制破壁,技术搭桥,资金到位,师资充备。西安教育,正在“会当凌绝顶”。
当然,前进的路上,不会少了“浮云”,公办民办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或许依旧会在一些时间节点,引发阵痛,改革的脚步,大多从部分非议中,款款而来;又在坦诚布公,积极沟通的“容错”里,铮铮而行。
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要深化的其实是用人机制的改革,必然触碰以前从未触碰的空间。“不畏”,才能“有为”,我们期待西安教育这朵新花蕾,能在这个新春天里,绽放不一样的姿态。
阅读原文: